“仗打的不错!
略加修饰一番,向舞阳侯和朝廷报捷,为水师官兵请功。
战果放大一倍,歼灭敌军一营水师,改为重创安南水师主力。
给朝廷的战报上,把战损扩大一些,尽量看起来是惨胜,以便后续争取军费。
对民间的宣传,只提取得的战绩,刻意淡化战损。
此事让广西巡抚衙门负责,不用说的太明显。
张思翰是聪明人,他知道该怎么做。”
李牧面不改色的下令道。
相较于刚入仕时,现在修改战报,他已经毫无压力。
水师交战,失败者都下海喂了鱼,不可能以首级核验军功。
通常以击沉敌军战舰数量为准,歼灭的敌军士兵数量,只能大致统计一个虚数。
安南水师规模有多大,朝廷那帮大臣,也是一头雾水。
以往还有锦衣卫提供情报,可惜上一次裁撤厂卫之后,就和安南的暗子断了联系。
想要续上都不行,因为以往负责这项任务的是广西锦衣卫。
这些人不是死于白莲教之乱,就是加入叛军中,成为乱党的一份子。
讯息上的闭塞,给了李牧操作机会。
有了这个好的开始,游弋在外的那帮海盗,估摸着也该动手了。
漫长的海岸线,安南人不可能弃之不顾。
一旦敌军水师采取行动,少不了要和海盗交战。
战争不是单纯的数字游戏。
折损四分之一的力量,对战斗力的影响,绝不只是削减四分之一。
军心士气,同样会影响水师的战斗力。
需要兼顾的地方多,偏偏军舰数量又不够,不合理的调度同样会影响战斗力。
哪怕是慢慢磨,那帮海盗也能给予安南水师重创。
倘若利益足够大,直接歼灭安南水师主力,也不是没有可能。
想想也可笑,从大虞自废武功烧毁宝船之后,整个太平洋海上实力最强的居然是海盗。
被李牧忽悠的海盗,只是其中一部分,但依旧超过了安南水师。
“学生这就去办!”
兰林杰当即回答道。
水师大捷是安南战争的转折点,标致着大虞从守势转为攻势。
尽管接下来率先发起进攻的是海盗,但海盗无法向皇帝邀功,最终功劳还是会落在他们头上。
最多战后捷报上提一句,海盗趁火打劫,洗劫了安南沿海。
皇帝不会关心,朝中百官们也不会在乎。
只要干掉安南国,大家在史书上的评价,都会提高一个档次。
汉唐两朝在历史上评价最高,除了前中期的辉煌外,到了王朝末年诸侯割据的时候,还能吊打异族也是重要原因。
倘若大虞在倒下前,能够覆灭安南、北虏等外敌,历史评价同样不会低。
……
越军大营。
看着手中的战报,胡新波差点被气吐血。
“黄瑾川废物,阮羽丰就是一头猪,朕要诛他九……”
话说到一半,胡新波突然卡了壳。
没有法子,阮氏可是安南大姓,阮羽丰也是出身名门望族。
想要诛他的九族,估摸着圣旨刚下达,
逼急了阮氏宗族,人家和大虞一勾结,整个安南都得易主。
纵观整个历史,敢肆无忌惮屠戮世家的,也就黄巢一人。
其他人不是没有胆子,而是计划没来得及完成,自己就先被人家给干掉了。
安南脱离中原王朝,不过数百年,尚未诞生这种狠人。
“陛下,息怒!”
“胜败乃兵家常事。
虞朝水师扮作海盗,实在是出人意料,阮参将中计也情有可原。
请陛下看在阮参将殉国的份儿上,从轻发落一干人等。
至于黄提督,此战中他及时派兵救援,并无不妥之处。
臣提议,予以斥责即可。
现在这种时候,朝廷不宜大动干戈!”
陈初阳急忙劝说道。
皇帝御驾亲征,一应官员留在后方坐镇,跟在身边的最高文官就他这位兵部尚书。
遇上这种事情,他不想出头都不行。
处理责任人简单,问题是问责之后,仗该怎么打。
不是什么人,都能够担任水师提督。
从以往的战绩来看,死去的阮羽丰,才是最佳提督接班人。
当然,朝廷任用武将,也不光看战绩,还要考虑政治影响。
阮氏宗族在朝堂上影响力太大,光六部尚书中就占据了两席位置,其他一应要员更是不计其数。
牵扯到的姻亲,几乎遍布朝堂。
真要是诛九族,那么就先别打仗了,回去专心搞党争即可。
本质上,安南国就是皇室与世家共治天下。
对世家痛下杀手,相当于背弃了统治根基。
“哼!”
“朕,愿意再给他们一个机会,就怕有些人把握不住。
水师丧失了一营主力,后续有把握击败虞朝水师么?”
胡新波强压着怒气问道。
哪怕战报进行了艺术加工,他也知道这次海战,虞朝顶多出动了两广水师。
倘若是倾巢而出,不可能只吃掉他们一营水师,就直接罢手。
本来在水师数量上,大越皇朝就处于劣势,战败之后双方差距只会拉的更大。
水师无法保障沿海安全,那就意味着敌军可以从海上发起进攻。
两百多年前,虞朝军队打过来的时候,就从海上发起了进攻。
有前车之鉴在,他不得不防备。
“陛下,要击败虞朝水师,怕是有不小的难度。
不过黄提督骁勇善战,防守沿海地区,确保重要港口不失,应该能够做到。”
陈初阳忐忑的回答道。
能不能打赢虞军,他的心里完全没底。
从大战爆发到现在,他们手中关于虞军的情报,就没有一项是准的。
无论水师,还是陆师,虞军都比预想中强大的多。
负责搜集情报的前通政使丁伟祺,已经因此被皇帝下令诛杀。
关于通政司衙门的各种黑料,都被陆续挖了出来。
都是腐败惹的祸,层层扒皮之后,
派往大虞搜集情报的负责人,一直留在升龙城办公,下属一众情报人员九成以上是空额。
少数实编的,也留在大越皇朝内部办公。
上报的情报,主要从来往大虞的商人、伙计、水手口中获悉。
距离真相有多远,那玩意儿全靠运气。
搜集不到的情报,索性就自己编写,皇帝和百官们喜欢看什么他就写什么。